温静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解疑释惑。
5月13日,天气晴朗,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在阳光下仿佛一张静态的油画。11时45分,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,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”课教师温静结束了自己的本堂课程,学生们望着讲台上的老师,眼里满是意犹未尽。
“老师,这节课讲得太精彩了,下次能不能接着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呀。”“老师,上次您推荐给我的书看完了,特别有意思,再推荐几本吧。”课后,学生们围在温静周围,七嘴八舌地谈着。
温静面带笑容,一边回答着同学们的问题,一边收拾好书本教具,和同学们一起离开了课堂。
“现在,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,通过学习这门课有了获得感,这是我最开心的事。”在温静的努力下,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成了学校的“明星课”,几乎场场座无虚席,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,也能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,有效掌握专业知识。
然而在四年前,这堂课在新华学院还是“无聊”的代名词。
2016年1月,温静进入新华学院,担任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”课程的专职老师。第一节课至今印象深刻,温静热情洋溢地讲述着马克思主义原理,与台下心不在焉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“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。当时虽然也做了心理准备,但还是觉得难过。”温静回忆道。面对学生的冷漠,是无奈坚持还是探索创新?温静选择了后者。
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平时的观察,温静总结了这门课“不受欢迎”的原因:理论性太强,太枯燥。怎么解决这些问题?温静摸索着结合实例和社会热点,把理论具象化,增加课程的趣味性。
“我的学生都是“00后”,要真正了解大家的想法,首先就要和他们有‘共同语言’,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。”温静说。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,温静就大量关注网络信息,了解社会热点、网络新词等,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量,把有用的信息用到自己的课程中,做到和同学有话可聊,并增添课程趣味性。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,温静还经常在课堂与同学积极互动,针对问题进行探讨,并开创了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,课前“留作业”,让学生体验老师的角色,用自己的理解为大家讲解问题、阐明观点。
“大家对课程没兴趣不要紧,我一定努力让大家在课程中抬起头、认真听。”这是当初温静对自己说过的话,四年过去,这句话也在她的不断创新实践中变成了现实。
“我们就是要通过教学,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客观理性看待发展的问题与成绩,未来更好地建设祖国,贡献力量。”温静说。(记者 马越 文/图)